时间:2023-06-06 01:47:54 | 浏览:82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⑦】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缘岷山汇流而下,滚滚岷江携沙石巨浪一路翻卷、咆哮着,撞出群山。然而,奔袭到中流,却猛地收住脚,温驯地滑入成都平原,向着沃野良田汩汩而去。
“收服”这条狂躁大江的,是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何勃摄/光明图片
“岷江海拔比成都城高270多米,这条‘地上悬江’喜怒无常——时而洪涝,‘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时而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秦国李冰父子治蜀期间,征发民工修建了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于是,‘泽国赤盆’变成了‘天府之国’。”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王国平带着记者行走堰区。
“你看,那分水堤状若鱼嘴、插入江心,轻轻巧巧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奔向玉垒山、流至‘宝瓶口’,被不多不少地‘放’入成都平原;泄洪排沙,则交给高仅2米的‘飞沙堰’……”王国平手指江心,“啥子叫‘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又怎个‘深淘滩,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古人的智慧,都在这里了。”
不仅有智慧,还有勇气和毅力。单说那“宝瓶口”,便是匠人们苦战8年的结果——巧用热胀冷缩原理,先烧山体、再浇冷水、继而锤击斧凿,终于生生凿穿玉垒山,开出了宽20米、长80米的“黄金通道”……
都江堰建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不过,有了它,就一劳永逸?却也不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中国一片凋敝,都江堰维修失时,又屡遭地震、洪水侵袭,渠首残破不堪。灌区农田一片泽国,民不聊生。直到1949年年底,都江堰才看到重生的希望。
沿“宝瓶口”对岸的“观澜亭”向南不过百余米,记者来到伏龙观。后人在这里祭祀李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曾是“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所在地。正是一年一度“岁修”,才让“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的佳话延续至今。
“当时,我星夜赶到西安,面见即将率兵入川的贺龙将军,带去父老们的呼告:解放成都后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抢修都江堰!”108岁的文学家马识途,当时是地下党川康特委副书记,忆起那一幕仍激动不已。
兹事体大,贺龙当即拍板。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1950年1月16日,都江堰上便是红旗猎猎,开启新中国首次岁修!3个团的战士与民众一道,苦战隆冬,怀一个炽热心愿:抢在春耕前完成岁修,不误农时,以安民心!
短短3个月,这支大军克服物资短缺、残匪袭扰等种种困难,昼夜奋战,在1950年4月实现都江堰开水。
当成排的杩槎被砍倒,盈盈春水涌入“宝瓶口”,马识途心潮澎湃。44年后,都江堰建堰2250年之际,他将这一幕写入《解放军抢修都江堰记》一文,勒石以记之:“军民欢腾,载歌载舞……膏土沃壤尽得润泽,熙熙万民额手相庆……”
此后,给都江堰定期“体检、治病”成为毫不含糊的大事。爽利如川人,更在1997年颁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率先为一座水利工程制定地方性法规。
“尤其近十年,整个灌区用于工程维护、续建改造的资金有数十亿元,又有现代科技‘加持’,都江堰的身子骨越来越壮实了。”王国平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大地震,好些人为都江堰揪心——它处在全省十个极重灾区之一啊。可没想到,除了鱼嘴轻微受损,竟没得大碍!”
今天的都江堰,刻印历史的沧桑,更充满发展的活力。不但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更用不断延展的水网、快速“长大”的灌区,阐释着古老遗存“活在当下”的生命价值。
“知道不?四川经济十强县中,9个在都江堰灌区;灌区经济体量,占四川经济总量一半!”王国平说得兴起,“走!去看看,眼见为实!”
从都江堰驱车沿岷江逆流而上约十公里,山峦叠翠间,闪出一座巨崖般的银灰色大坝。大坝脚下,湖面宽广,白浪滚滚。
“156米,相当于50多层楼!”王国平告诉记者,眼前的紫坪铺水利枢纽,是都江堰上游重要的调节水库,也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2006年,它的横空出世,使都江堰灌区枯水期的供水保证率由30%增至80%。古堰源头供水日益丰沛,水网“尽头”也从成都平原拓展深入至川中丘陵。都江堰已从最早灌溉农田100万亩,扩大到了1130多万亩。
在遂宁安居区保石镇石湾村,站在自流灌溉的农田边,听着悦耳水声,村副主任刘春凯感慨万千。
缺水的记忆,铭心刻骨——“水塘年年干涸开裂,插秧只靠天下雨。可等不来雨,啷个办?向地下找吧!可水井钻到十多米深,才将将够一家人做饭用。漫山良田啊,就这么撂成了荒草地。”
2021年7月,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都江堰水沿156公里“人工天河”穿山而来,川中近225万人的“吃水梦”终于实现!
“‘幸福水’盼来了!以后年年都是丰收年!”刘春凯身后,连片柑橘林长势正盛,林下套种的大豆冒出新苗,已经泛黄的油菜荚随风摇曳铺出一地金黄……
记者带您走进今日都江堰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9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⑦】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缘岷山汇流而下,滚滚岷江携沙石巨浪一路翻卷、咆哮着,撞出群山。然而,奔袭到中流,却猛地收住脚,温驯地滑入成都平原,向着沃野良田汩汩而去。“收服”这条狂躁大江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何勃摄/
洪崖洞现已家喻户晓,去年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应很多了,今年的声势越来越大,这歌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已经成了重庆到访者必须要去的一个地方,这个光怪陆离的震撼夜景神似《千与千寻》的场景哪怕只是看一眼就够了。?因此这里造就了源源不断打卡的人
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面向未来。16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正式揭牌,对平潭国际旅游岛、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乃至“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平潭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历史上是经东洋
坐落地:浙江省 杭州市(Hangzhou City , Zhejiang Prov .)结 构:木结构类 型:佛寺建造时间:始建于公元326年灵隐寺始建于东晋 (公元326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灵隐寺是著名的江南古刹之一,位于杭州市
荆楚大地,九省通衢为之湖北,洞庭湖北,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江城、火炉为之武汉,活力武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蛇山之上,长江之边为黄鹤楼。黄鹤楼当之无愧的是“天下江山第一楼”,那去过武汉没登黄鹤楼岂不可惜。黄鹤楼在蛇山上拔地而起,登上
武汉黄鹤楼西南80千米,是同在长江南岸湖北嘉鱼县的县城鱼岳镇。作为县治历经1742年,几多人事景物随长江之水东流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老县城内东街与北街十字交汇处的嘉鱼岳公楼,屡建屡毁今又建。民国十年(1921)版《湖北通志》记载,宋绍兴五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滕王阁、岳阳楼齐名,自古以来就是武汉的著名地标。自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始建以来,一千八百年中,历朝历代屡毁屡建,有记载的就达二十余次。黄鹤楼旧影,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1884年毁于大火如今的黄鹤楼,
说起武汉,大家就一定会想到在武汉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黄鹤楼。武汉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黄鹤楼也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改造。黄鹤楼是中国古代工匠在建筑事业上的伟大成就,以滔滔江汉和蛇山、龟山组合成了江、山、楼的美丽景色。对于黄鹤楼的前世今生有
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上,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黄鹤楼共5层,高50.4米。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90多年历史,历代屡修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于1985年异址重建的。唐永泰
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被誉为“中国禅宗发源地之一”和“江南佛教名刹”。据传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年-334年),创建者为印度僧人慧理。唐朝时期,灵隐寺成为著名的禅宗道场,许多著名的禅师都曾
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茶虫宝……在苍梧县,时刻可以见到这种版本的茶叶“六件套”,它们同时分置在木制的方格中,或紧细或浑圆或大叶或颗粒,呈现着六堡茶的玲珑百态,仿若在说“你看,六堡茶浑身都是‘宝’”。生活中,它们又融入了当地茶农的更
前世:古有李时珍修撰中医巨著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幼年时体弱多病,从小便深知生病的痛苦,立志要成为一名医者。跟随父亲行医期间,心中萌生了重修本草的想法。他书采八百余家,考证诸家本草,在前人的基础上增补内容,对记录的错误、封建迷信等,发表自己的
摄影:王金 嘉峪关南倚祁连、北凭黑山,扼丝路咽喉,是丝绸古道的交通要道。嘉峪关古为西戎地,秦属羌,汉属酒泉郡,魏晋南北朝为前凉、西凉、北凉、西魏所据,唐属酒泉县,宋为吐蕃、回鹘、西夏占领,元属肃州路,明设嘉峪关所,属肃州卫,清代为肃州直隶
七月过半,暑伏来临。北方的七月那可是很不好受的,天气变化无常,但气温却居高不下。这样的酷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在盘算着如何逃离北京了吧……然而,没有空调、西瓜、Wi-Fi的夏日,古人是如何应对的?这就要说一说清朝皇帝的其中之一行宫,承德避暑山
不同于南方江南古镇的秀气与喧闹,北方的古城村落大多没有小桥流水,没有青石板路,也没有蒙蒙细雨与炊烟袅袅。平遥古城作为北方的典型古镇之一,有的只是那高高的城墙围起的一座座方正对称的大院,肃静,且庄严。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可追溯